常见问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常见问题 >> 浏览文章
雨水收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09日
【导语】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雨水利用也被提上了日程,而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雨水的合理利用呢?又如何做好雨水的再利用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利用水资源的。

当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同时,雨水利用也被提上了日程,而究竟为什么要进行雨水的合理利用呢?又如何做好雨水的再利用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看看古人是如何做到因地制宜的利用水资源的。

一、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必要性。

随着人口剧增和经济高速发展,水的供求矛盾已成为制约我国工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的瓶颈。有专家指出-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时期;2030年,我国将缺水 400亿立方米至 500亿立方米,缺水高峰将会出现。因此把雨水作为重要水资源加以收集利用,实行综合治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兴课题。全国各级政府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各企业均有责任把这一“必修课”作好。

二、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的可行性。

由于天然雨水具有硬度低,污染物少等优点,因此它在减少城市雨洪危害,开拓水源方面正日益成为重要主题。对于大型公用建筑、居住区、建筑群体等屋面及地面雨水,经收集和一定处理后,除用于浇灌农作物、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冷却水补充、冲厕及一些其它非生活用水用途。厂房雨水可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将雨水进行适当处理后用于补充部分生产用水。因此,通过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结合雨水收集、利用设备的实施,减少用于以上用途的自来水用量,可以节约水资源,大大缓解我国的缺水问题。

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在国外的发达城市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经验和方法,对我国城市特别是对北京市这样严重缺水的城市很有借鉴意义。城市雨水的收集利用在我国古代也有典型的范例。我国城市城区雨水利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古都的建设和发展而产生的。面对北京北海公园团城古代雨水利用工程作一介绍,以期对现在雨水利用有所启迪。团城地面高出周围地面 4.6 米,且由青砖铺装,但城内众多的古树却生长了几百年,大树龄已高达 800余年,仍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关键是城内具有独特的雨水收集、排放、利用系统,团城是一个孤立、封闭的单元,地面高出北海湖水水面 5.64 米,因此,古树生长所需的水分很难从地下水得到补给,只有靠天然降水。团城总面积 5760平方米,按北京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595 毫米计,每年可得到天然降水量 3427 立方米。除去无法控制的蒸发损失外,如何利用剩余的雨水量满足古树生长的需要,古人做了周密的考虑。团城不像北京其他古建筑(如故宫、正阳门箭楼、鼓楼、长城及北海白塔等)一样设有地面排水明沟和在城墙上设置泄水石槽(吐水嘴),说明古人在建筑团城时就已有意将降水尽量留在城内。团城的地面铺装与其他古建筑地面铺装不同。团城除建筑物、古树占去部分地面外,其余地面均由青砖铺筑而成。按形式和功能,青砖铺筑地面又分为两种:小部分由方砖和条砖铺成甬道,不渗水,供人行走;其余部分由梯形青砖铺成,铺装时大面朝上、小面朝下,砖与砖之间留有空隙,且不用灰浆勾缝用于拦蓄雨水并入渗补给砖下土壤水。城内地下有一排水廊道,绕城布置,用青砖砌成,地面多余雨水通过9个雨箅子汇集到排水廊道。排水廊道也用青砖砌成,在水量较小时水会通过青砖慢慢渗入到廊道周围土壤,在水量较大时水会在城东南侧排出城外。

总之,团城地面采用铺装倒梯形青砖和设置地下排水廊道的做法,充分利用了天然降水,并为古树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这一技术历史悠久,思路精巧,是人类利用雨水的工程杰作,也是先辈们的智慧结晶,现代人应该让其精髓发扬光大!通过分析古人对团城地面的改造工程,可以充分了解古人的智慧,但是也对我们后人是一个启发,其实。雨水利用是需要人人都付诸行动的,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节约水资源,为保护地球而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