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浏览文章
史上最强厄尔尼诺发威 “海绵”成救命稻草?
发布日期:2016年10月31日
今夏南方的暴雨来势汹汹。6月底7月初,不仅多地连续遭遇强降雨侵袭,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长江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6月30日以来,湖北遭遇今年以来强一轮降水过程,成为南方暴雨洪涝的重灾区。

在湖北鄂州,建成的体育场变成了大澡盆;在武汉,东湖团山隧道滑坡、举水河新洲段溃口、暴雨致某知名企业围墙倒塌砸死8人、武汉市内45处路段渍水严重车辆禁行;湖北全省1107座水库超汛限水位……

大的气候条件与1998年相似:在超强厄尔尼诺现象爆发后的第二年,中国南方爆发水患。

三天内长江出现两次洪水

6月30日以来,长江中下游沿江地区及江淮、西南东部等地出现入汛以来强降雨过程,给部分地区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据国家防总7月3日的消息,此次降雨区域覆盖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上海、浙江等15个省(区、市)。降雨过程累计雨量大。安徽中南部、湖北东部、江苏南部超过200毫米;大累计点雨量安徽六安前畈480毫米、湖北黄冈张家畈460毫米,大日雨量湖北黄冈岐亭325毫米,安徽金寨泗洲河24小时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

受强降雨影响,湖北、安徽、河南、江苏、浙江等省有91条河流发生超警戒水位洪水,28条河流发生超水位洪水,湖北倒水平历史记录,安徽西河、永安河、丰乐河、二郎河,湖北举水5条河流发生超过历史高水位的洪水。受前期高水位叠加影响,长江、淮河和太湖水位快速上涨,7月1日,长江出现今年第1号洪水,三峡入库洪峰流量超过50000立方米每秒;3日3时,长江下游干流大通站水位超警,长江第2号洪水形成。

而湖北的第四轮降雨尤为严重。湖北省气象局专家称,此轮降水历史罕见,或将成为该省史上强降雨之一。与之相伴的是,武汉城市内涝再现。早在2011年6月,武汉遭遇1998年以来强暴雨袭击,导致88处地段严重渍水。自此,网络上开始流传“夏天到武汉来看海”的段子。2015年4月,武汉正式入选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倒逼理念革新

2016年5月24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武汉CBD地下综合管廊施工现场,详细了解工程建设进展。李克强总理指出,地下空间不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潜在资源,“你们要用好这一资源,拓展新空间,再造新武汉”。

不止在武汉。近年,城市“看海”的新闻每逢汛期便屡见报端,“逢雨必涝、雨后即旱”成为不少城市的通病。硬质铺装对自然“海绵体”的破坏是城市内涝的一个重要成因。有研究显示,北方城市在自然地貌条件下,70%到80%的降雨可渗入地下,另20%到30%的雨水形成径流外排;而如今,普遍性的下垫面硬化导致70%到80%的降雨形成径流,仅有20%到30%的雨水自然下渗。

无处安放的雨水只得奔腾成河,反转的水文特征则引发更大范围的城市生态恶化,这些都开始倒逼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和方式的革新。2015年我国正式启动全国性的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2015年10月发布的《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如此定义海绵城市

“从雨水排出系统或雨水的构建作为切入点,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系统模式转变,从原来的水泥城市向弹性城市过渡,道法自然,生态优先。”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介绍说。

超20省扎堆启动绿色“海绵”

基于此,全国各地“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也如火如荼。如济南市共安排43个大项、137个子项,总投资79.26亿元,通过2至3年完成试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任务。湖南岳阳从现在开始的三年内拟投入40亿元,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湖北武汉也指出,计划到2017年,完成389个“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总投资155.16亿元。

来自权威媒体的报道消息称,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武汉、济南、成都、池州、遂宁、湛江等近20个城市总投资达2671亿元,总项目量达到2052个。

此前,有专家指出,建设“海绵城市”可以带来大量资金涌入,“海绵城市”具体包括排水防涝设施、城镇污水管网建设、雨污分流改造、雨水收集利用设施、污水再生利用等,总的建设成本大概在1.6亿—1.8亿元/平方公里。按照每个城市平均25亿元左右的投资测算,“海绵城市”的建设将拉动超过1.5万亿左右的投资。

然而“海绵城市”项目扎堆启动,也引起了部分民众的担心。有专家指出,“海绵城市”的建设应该尊重科学,还要冷静思考,不应过分夸大或贬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作用,不能一味地不看地质条件盲目投资。在建设后,也应避免重建设、轻管理,重投入、轻运营的做法。

此外,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面临的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值得注意。虽然国家鼓励PPP模式解决资金问题,不过有业内人士质疑,“海绵城市”的很多建设,受益的是大众,但市场主体直接得到的收益很少,因此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即便有启动资金,但之后的配套资金筹集也将比较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