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沃兰达雨水古代海绵城市智慧 | 不可思议!三坊七巷竟然蕴藏着古人排涝的智慧
发布日期:2018年03月23日
2016年7月19日至20日,北京遭遇了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这是2016年入汛以来的强降雨,北京全市平均降雨量超过“7.21”暴雨平均降雨量,此次降雨过程北京各地仍有积水,但没有发生人员死亡的情况。

而暴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和北京市区的积水形成鲜明对比。大暴雨时故宫地面也未曾出现明显积水,更是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为故宫凭添了一份独特的景观魅力。

即使是多年难遇的大暴雨,故宫的地面也未曾出现明显的积水,更是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为故宫增添了一份独特的景观魅力。故宫能够避免"城中看海",因为故宫建筑中对雨水的处理利用十分到位,显示出古代海绵城市建设的智慧。


说起古代海绵城市的建设智慧可不止北京故宫、江西福寿沟,安徽徽州宏村。福州也有一个好地方——「三坊七巷」,里面暗藏了许多古典海绵城市建设智慧。

三坊七巷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福州老城区仅存下来的一部分,是福州的历史之源、文化之根。


它于晋代发轫,唐五代形成,至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后城市由北向南扩展,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三坊七巷地灵人杰,历史上曾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林则徐、沈葆桢、严复、林觉民、冰心、林徽因等,故又有“一片三坊七巷,半部中国近现代史”之说。至今依然较完整地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历史风貌,是福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标志之一。

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古朴典雅、极富福州特色的传统街区。这里既有“紫禁城中策马扬鞭”的帝师,又有“五子登科六子科甲”的世族、显赫高官、饱学宿儒、商界巨子,比比皆是……随意走进三坊七巷的哪一条坊巷,都能感受其中卧虎藏龙的独特魅力。那么三坊七巷究竟是如何暗含各种古人排涝建设智慧的呢?

蕴藏着古人排涝智慧的三坊七巷

在古韵犹存的三坊七巷,充斥着古人有关海绵城市的建设智慧,从青石地面,到庭院池塘,再到开阔天井,一点一滴地教会我们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义。


1.每块青石砖都是“微型水库”

三坊七巷的青石路上虽然是古时常见的青石板,但这里的青石板间有明显间隙,高低起伏,板与板之间存在空隙,以便雨水漏入。道路旁还有几处利用地形建的凹地,组成渗水渠。雨水通过青石板路面被收集到渗水渠储存,同时也能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



在三坊七巷一间旧宅内,一个铺青砖的长方形露天天井,青砖造型很特别,上大下小呈坡状,同时具有吸水性,每块砖就像一个“微型水库”。降水时,雨水首先顺地面坡度流入四周的石槽明沟,若遇台阶或建筑物,雨水会通过青砖和缝隙流入地下。遇到大雨或连续降雨时,多余的雨水便会借建筑物的走势流入家中的水井和池塘中。


可以看到青砖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缝隙。这样的造型对排水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青砖本身渗水透气性就不错,雨水透过青砖之间的接口,就进入到地下三角形的缝隙当中。砖缝越向下越开阔,雨水自然不容易停留在表层,而是渗入地下,通过地下水系统缓冲和渗排出去。

2.屋顶排水

中国古建筑防水有“以排为主,以防为辅”、“多道设防,刚柔并济”的理念,说到“排水”,古人首先是从屋顶下功夫。

古代建筑的屋顶,多采用高屋脊、大坡度的设计,靠近屋脊两侧的坡度超过60°,而在檐部的坡度不足30°,利用陡坡使水急下,再因惯性冲出檐外。


3.排水三宝:天井、沟渠和内河

老建筑的排水功能好,主要归功于天井、沟渠、内河这三个法宝。它们是三坊七巷滴、渗、排的老工艺及至今依然可以自然渗透的奥秘。

天井

通常天井下方不设地漏设施,所以用于铺设天井下方地面的石材就较为稀疏,一旦下雨,雨水就会沿着石板的缝隙自然渗透到地下,再通过地下径流排入附近河道,了院落内部大雨时不过度积水。古建筑的坡屋面、檐沟自然形成了的天然雨水收集系统,引导雨水流入放置在庭院中的水缸,水缸中积存的雨水可用于观赏养殖、应急防火。

福州的林觉民、冰心故居中这一特点就十分明显,天井下方的石板缝隙很大,肉眼可见其下。可见天井是旧时院落必不可少的空间,除了众所周知的采光作用,天井还是排水利器。


除此之外,一些大户人家还会选择在天井正下方挖一个槽,槽旁以石头砌起,一旦大雨倾盆,石槽就可先将雨水储存起来,日后再慢慢将水向地下排出,以防内涝。据了解,整个三坊七巷中,只有刘冠雄故居中设有一处地漏,为民国时期改造修建后加设,其余建筑均采用雨水自然渗透的方法。

沟渠

三坊七巷巷道地下暗藏着不少水沟,横向排列的石板覆于其上,雨水从石板间缝隙留下,再通过水沟排向内河。



不只三坊七巷,老福州的不少道路下都有这种水沟,水沟不似现今细窄的下水管道,反而空间很大,甚至能容下一个小孩。在三坊七巷的安民巷中,这样的水沟显而易见,连人都能钻进,泄洪更不是问题。

内河

历史上三坊七巷周边河网密布,曾有“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景观。天井和沟渠的功力再大,福州交错纵横的内河网络才是排洪、泄洪的终归宿。



每当下雨时,各个庭院内明沟和暗沟的水就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支线和干线,后流入内河。河网水系形成了天然的排放雨水的‘毛细血管’系统,相当于预留了足够的雨水排放通道,了雨水的顺畅排放。所以,保护和重建内河对城市排水能起到极好的作用。

三坊七巷光禄坊旁的安泰河

作为福州建设海绵城市的“标兵”,三坊七巷内满满的古人智慧也让如今的城市建设者大加赞赏,在打造海绵城市时,沿袭古训,尊重和保护自然成了重要课题。

让坊巷排水智慧古为今用

海绵城市就是尽可能通过保护、修复、建设,使城市的开发建设模拟自然的雨水径流的状态,减小对自然的影响。”三坊七巷的青石地面、池塘、下凹庭院、天井等雨水自渗系统给了他们很多启示,在对内河水体、雨水花园、屋顶绿化、透水地面、雨水收集等系统进行建设的同时,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同样重要。

为了让这些古代海绵城市智慧能够造福千秋万代,针对三坊七巷天然“海绵区块”的保护也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