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近2万亿市场空间释放在即
发布日期:2018年05月08日
转载内容,如有侵权,联系删除,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全球将面临水资源供需平衡、饮用水安全与水卫生、极端气候条件下的水灾害等相关问题的严峻挑战。而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已逐渐成为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强化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构建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的良方。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规模持续扩大,道路水泥化、城市内涝等问题逐渐凸显。雨水资源化利用,对于缓解城市用水压力、避免城市内涝灾害、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7年3月5日,“海绵城市”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工作之一。

其实,早在2015年,《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就指出,到2020年,20%的城区要达到海绵城市的要求,2030年要达到80%。2017年出台的《全国城市市政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推进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对于系统解决城市发展中的水问题,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政策引导下,我国各地加快升级城市排水系统的步伐。2017年以来,我国多地持续出现强降雨天气,而北京、上海、青岛、贵州等多个省市在推进海绵城市的进程之下,内涝灾害明显减少。

作为“绿色中国”的重要载体以及“十三五”规划期间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要目标,海绵城市在未来拥有巨大的投资空间。李克强总理指出,“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不论是城市内涝,黑臭水,还是河湖生态退化,热岛效应,都值得引起关注,而这些“城市病”的核心在于解决城市水问题。下雨时像海绵一样吸收雨水,需要的时候能将雨水“吐”出来。海绵城市谱写了轻松应对强降雨的生动短文,更是实现当代城市向绿色、低碳、人水和谐的建设模式转型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已迎来快速发展机遇。需要注意的是,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仅为防洪,它相当于建一个生态绿地系统,水安全风险、水生态破坏、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决不能分而治之,都应纳入到“海绵城市”建设中去,要把“海绵城市”的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来推动。海绵城市的建设所涉工程技术复杂,所以同时还需要园林、水利、气象水文、市政部门等广泛参与。

住建部海绵城市专家委员会、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张全指出,“海绵城市”是不断发展的完整理念。目前我国正处在城乡一体化、新村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基础设施需求的提高,海绵城市将不再是城市的专属,我国广大农村同样需要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来解决水污染加剧、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

从城市建设理念来讲,这其实是对城市公共设施、生态系统的改造和升级,是着眼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规划布局。“海绵城市”理念的兴起,被众多专家学者视作是新形势下拉动投资增长和消费需求的经济新增长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到2020年海绵城市累计投资规模有望达到1.9万亿元。
为督促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加快工作进度,2017年12月住建部组织开展了第二批试点城市专项督导工作。海绵城市,关注的不仅仅是雨水,而是通过对雨水的管控逐步扩大到城市生态、污染治理,逐步发展到是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全过程。在政策的推动与城市建设需求的释放下,2018年的海绵城市将向大建设迈进,而“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的功效将持续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