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解读城市发展路径 探究海绵城市需求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06日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建设海绵城市是中国城市建设转型发展的一个抓手。同时,海绵城市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融合多个专业。咨询设计公司如何在满足城市需求中寻找市场机会?从市场战略研究的视角出发,笔者认为,要抓住海绵城市的本质,厘清破解思路;比对先发国家经验,寻找问题根源;搭建多赢跨界平台,满足建设海绵城市需求。

抓住海绵城市本质,厘清破解思路

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提出:以3年为节点,在20平方公里左右的示范区内,以绿色或绿色+灰色的海绵措施探索因地制宜的雨洪管理之道。这是为全面推广而进行的先试先行,非常有意义。其本质就是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和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留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10年前,新加坡政府为了留住落在小岛的每一滴雨水,进行了全民动员的ABC(活跃、美丽、清洁)水计划,政府、企业、民众一起参与其中。有总体规划,有3年的试点项目,有用于宣传教育民众的展览,有指导设计、施工的指南(ABC水计划行动时序表如图1所示),CPG集团全过程参与其中(CPG集团前身为新加坡公共工程局,是新加坡主要发展咨询专业机构之一)。

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转型期,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矛盾注定比欧、美、澳、新等先进发达地区和国家复杂得多。如何可持续地项目品质?如何在解决水问题叠加中赋予项目大价值?笔者认为以下两点是关键。

,开展培训认证、树立工匠精神,是海绵城市项目高品质的基础。

实现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基本的是对LID(20世纪90年代末发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处理技术)理念的正确理解,实施对设计与施工品质的控制。

LID尝试以四大设施体系(包括渗透系统、存储系统、输送系统以及过滤系统),使传统的街道、广场、停车场、人行道、绿地、屋顶等景观与基础设施,不仅满足传统的使用与美学功能,而且使之具备过滤、净化地表径流污染物质,回灌地下水等多功能。系统所涉及的生物滞留池或雨水花园等相关技术设施,设计需要运用的SWMM等的水文模型,对设计、施工从业者均是全新的。如何品质?笔者认为,系统的培训、认证是品质的。



图1新加坡ABC水计划行动时序表

从图1可以看到,新加坡2009年推出版ABC水计划设计指南;2010年推行ABC水计划项目认证计划,表彰已经把ABC作为项目一部分的政府部门和开发商;2011年ABC水计划专业课程开展,提升业内知识水平;2013年ABC专业注册,使ABC设计与施工队伍有了进入的标准,参与项目的团队中有ABC注册人员,给ABC计划以品质。

第二,海绵城市项目需以时序节奏化解叠加水问题,赋予项目价值大化。

海绵城市建设的终考核时间越来越近。如何建好考核的工程项目?笔者认为,需要以问题为导向,把握时序节奏,化解叠加水问题;以目标为导向,赋予项目价值大化。以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新渭沙湿地公园项目为例。该项目是海绵城市试点项目,需要解决上游新河流经湿地公园的黑臭水体的痼疾,也需要承担涵养北侧渭河的任务。这一项目是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技术的一次实践,并通过后续持续的监测与总结,形成可示范、可推广的经验。

这一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个过程:

一是现场深度踏勘、污染溯源、水质检测、水量估算,获取基地手详实河道水文、污染源、水质、水量的资料。这是为利用模型模拟工艺方案、防洪的基础。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水处理原则,结合周边区域发展和自身条件,确定近期、远期的湿地公园水源和水处理规模,结合湿地公园建设时序,使流经湿地的洁净河水源源不断地流入渭河。

三是以ABC(活跃、美丽、清洁)理念与技术建设海绵城市。通过潜流、表流的湿地与景观的融合,营造充满野趣、生态环境良好的湿地,吸引周围市民。
四是通过“一池三山”的立意,营造出底蕴和优美意境的同时,实现控制造价、维护简约、内容丰满的湿地海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