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海绵城市:市场广阔政策多核驱动 PPP模式成建设主要方式
发布日期:2018年06月13日
本文为海绵城市专题报告,内容共分为四部分:我国城市水问题形势不容乐观、海绵城市建设有条不紊、PPP模式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式、海绵城市投资空间广阔可撬动万亿资金。

我国城市水问题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水资源短缺,地下水污染问题严重我国水资源的总量约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按照国际公认标准,中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地区。此外,我国的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36.5%,其水资源量占全国的81%;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

更为严峻的是,我国水资源污染严重。据环境保护部统计,全国423条主要河流、62座重点湖泊(水库)的967个国控地表水监测断面(点位)水质监测情况显示,Ⅰ至Ⅲ类、Ⅳ至Ⅴ类、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占64.5%、26.7%、8.8%。2015年,以地下水含水系统为单元,以浅水为主的浅层地下水和承压水为主的中深层地下水为对象,对全国31个省(区、市)202个地市级行政区的5118个监测井(点)(其中国家级监测点1000个)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水质呈优良、良好、较好、较差和极差的监测井(点)比例分别为9.1%、25.0%、4.6%、42.5%和18.8%。以流域为单元,水利部门对北方平原区17个省(区、市)的重点地区开展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井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大、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监测对象以浅层地下水为主。监测结果显示,地下水水质总体较差,易受地表或土壤水污染下渗影响。2103个测站数据评价结果显示:水质优良、良好、较差和极差的测站比例分别为0.6%、19.8%、48.4%和31.2%,无水质较好的测站。



我国雨水管理问题频现,城市洪涝肆虐

我国城市人口聚集度高、社会经济高度集中,这一社会形式使资源环境承载着巨大压力。我国在快速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市开发强度过高,大量硬质铺装改变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本底和水文特征。而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城镇地区水资源需求日益增大,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致使城市形成大范围的地下漏斗,恶化了整个水体环境。与水资源短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国很多大中型城市在强降雨时时常发生内涝灾害,“逢雨必涝、雨后即旱”已逐渐演变成我国大中城市的痼疾。

我国99%城市建设都是采用传统的“快排”模式,城市一般依靠地下市政雨水管网、屋顶雨槽、凸起路面、沿3%倾斜度的路面等设施将雨水排出。然而这些高度硬质化的排水设施使约80%的地表径流随市政雨水管道排出城市,自然水文循环被严重干扰。而我国已建成的大部分雨水管网老化,设计标准低,不能适应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之后的城市雨水处理的要求,从而导致雨洪汇流时间缩短、径流量增大、洪峰提前出现、雨水径流速度增大(约为之前的3-5倍)等现象,更加重其自身系统负荷,成为引发强降雨的情况下城市发生雨洪灾害的主要原因。如表1所示,在2008年到2010年期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止一次内涝灾害;有74.6%的城市年大积水深度超过50毫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城”;有57%的城市发生内涝时,年持续时间在1-12小时之间。2012年到2014年三年期间,平均下来有57.6%的城市发生过内涝灾害。这些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水涝灾害频繁,因大雨造成的城市积水等现象日益增多,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民的人身安全。

就在眼下,长江一带连续数日的暴雨使得我国许多城市的洪涝险情不断。今年洪汛期出现的洪涝灾害强度虽弱于1998年同期,但是已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据气象局统计,入汛以来全国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3%,为1954年以来同期多。这一情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洪水总量比往年多34%,全国有222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26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66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主要江河共出现23次洪水过程。而据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的消息,截止到7月3日,全国已有26省(区、市)1192县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2942千公顷,受灾人口3282万人,紧急转移148万人,因灾死亡186人、失踪45人,倒塌房屋5.6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506亿元。由此可见,紧靠我国现有的工程防洪措施已经是不够的了,以‘防’和‘抗’为主的治理观念急需转变为‘防’和‘用’的有机结合。



除了引起洪涝灾害外,大量降水被市政排水系统直接排出城市还会导致城市的屋顶和路面上有大量泥沙、枯枝落叶、油脂、沉降污染物等的堆积,相应的雨水径流同时会冲刷屋顶和路面,携带大量污染物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中。我国很多城市还未实现“雨污分流”,大量较为干净的雨水与生活污水混在一起,既增加污水总量,又增大处理难度。与发达国家城市的雨中无涝形成鲜明对比,我国在整治城市内涝问题上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