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浏览文章
海绵城市理念贯穿深圳市政府工程建设(附典型案例)
发布日期:2017年11月20日
     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新课题、新理念、新模式,有利于提升城市雨洪管理能力,削减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有效利用。市建筑工务署作为专司市政府投资建设工程项目(水务和交通工程项目除外)的集中建设管理部门,在筑造公共工程、推动城市建设方面不遗余力地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为更好践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海绵”功能落地生根,市建筑工务署借鉴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经验,坚持问题导向与指标导向相结合,以深圳中学(泥岗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西部通道后海填海区登良路市政工程等5个试点项目为抓手,从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水资源和自然条件以及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采用先进的理念、技术、方法和手段,率先在政府投资项目中先行先试,深入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西部通道后海填海区登良路市政工程为典型,市建筑工务署筑造出一条市政工程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海绵道路,探索出一条海绵道路建设发展的可借鉴之路。

为全面实现辐射带动高效益、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市建筑工务署在重点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应用示范工程项目的同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以点带面,着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在我市的应用推广。

成立工作小组,落实建设责任。2016年9月,市建筑工务署成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小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明确目标任务,制订实施方案。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系统性、综合性、创新性强,市建筑工务署作为政府投资项目的主要建设单位,率先引入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制定了《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确定试点项目,有序推进低影响开发建设。

开展专题培训,强化“海绵”意识。掌握海绵城市的内涵、要求和建设路径是城市建设管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一年多来,市建筑工务署多次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公共建筑优秀案例调研、海绵城市建设讲座技术交流会议和专题培训,在普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汲取项目建设管理经验的同时,带动相关人员业务水平的提升,强化责任意识,将海绵城市建设的精髓和要义转化到实际项目建设中。

加强技术支撑,全面科学引导。市建筑工务署引入知名海绵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机构,组织编制《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政府公共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指引》,形成我市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架构,为政府投资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提供了技术引导。

多措并举推进,建设成效显著。自2016年8月以来,市建筑工务署立足深圳地方特点,结合深圳市城市建设发展实际,组织设计、施工等参建单位以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将低影响开发理念贯穿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的各个环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截至目前,市建筑工务署共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共计24个,其中,建筑与小区项目17个、公园绿地项目4个、市政道路项目4个,海绵城市建设投资约1.2亿元。

——登良路市政工程

登良路作为目前深圳市中心区条低影响开发建设的道路,位于南山区的后海湾填海区,规划定位为南山区RBD中心区,是未来深圳市的“城市名片”。填海区内开发强度大,路网密度高,且大都处于建设前期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如能在这条道路上落地,将取得很好的示范效应。市建筑工务署以此项目为范例,力求通过总结推广项目成功经验,以点带面,辐射带动高效益、低成本、易维护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的应用与发展。

登良路规划为双向四车道,绿化面积约为 18450平方米。考虑到成本及景观效果等因素,低影响开发设施包括:位于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中央隔离带的自然排水系统和创业路与登良路交叉路口的两个雨水花园。道路绿化结合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特点进行设计,地表植物以本地耐旱灌木和乔木为主,以“乔-灌-草”多层结构模式、自然式群落组合配置。该LID系统建成后经历了台风和雨季的考验,充分实现了设计意图,海绵功能显示度较好,发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